关注我们:
品牌服务电话:400-029-0032
对话砖瓦—建筑元素与社会情感实录(一)
来源: | 作者:proa4bbc2 | 发布时间: 2016-06-15 | 203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李建森(主持人,出版人):我们这次活动能得以举办,首先要感谢《生活》杂志。《生活》是目前是中国最高端、高有品质的杂志,也是最有文化方向感的杂志,是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团队在做,张放先生作为这个杂志的策划人,从哈尔滨远道飞来,我们表示感谢。

  下面我们开会,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是:河南省散文学会、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郑州委员会、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西安委员会,《室内》杂志社,《生活月刊》社,《中外建筑》杂志社。受主办方的委托,我来担纲这个“对话砖瓦——建筑元素与社会情感”的主题活动,非常荣幸,也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,在此,向与会的各位老师和新闻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!

  下面,我们把今天与会的各位专家、学者、老师介绍一下。(略)

  今天,我们这个会场虽然很小,但是人气很旺,这符合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。砖瓦虽然是小东西,但是我们可以以小见大,我们的主题是:以设计师与设计师、作家与作家、设计师与作家的对话,来形成交流模式。对话提倡有主题而无边界,是多重话语方式的对撞,通过这样的话语并置,我们从中梳理并发现:砖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演化所存在的缺失、可能性,以及背后的深度意义。

  砖瓦曾经是中国建筑的主旋律,看到砖瓦,我们有怀旧感,而在城市化进程中,砖瓦逐渐被边缘化,看到砖瓦,我们都会有怀旧感,并且有着故乡一样的亲近感。作为现代建筑,我们不能回避砖瓦这些根性、源流的东西。在建筑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,重视现代建筑的精神回归,重视现代建筑在功能、形制和美学传统上的传承,重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支撑,等等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瓦库有道,好茶知礼。在明媚的春光里,在郑州瓦库,我们煮茶论道,意在给砖瓦这个老话题,以全新的意义。我们期望可以借瓦库这个作品说事儿,也可以回避瓦库,站在更为广远的角度,使我们的对话更有纵深感和宏阔度。下面,我们有主南丁先生发言。

  南丁(原河南省文联主席、作家):郑州的瓦库,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创意,这也是从西安引进来的。有瓦的日子,就是有温度、有湿度的生活。瓦,勾起我很多的回忆。我在童年、少年时代,在安徽淮河旁边,我父亲原来是一个工人,后来是职员,在电厂工作,家里面有三间瓦房,一个小院。我17岁前都是住这样的房子,是一个小地方。虽然没有大厅堂,但父母都健康。后来我到了开封,也是住的瓦房,是集体宿舍,几个年轻人住在一起。再之后,到58年底,被划为“右派”,到大别山一个村子里,那个村子也是瓦房。之后到中年,将近40岁的时候,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后期,到南阳插队落户,也是住生产队的一个厂房,也是三间瓦房。所以说到了瓦库,我就想到了有瓦的日子,就是有温度、有湿度的生活。到这里,都是青砖红瓦,勾起我的很多回忆,都是与瓦相伴的。后来回到城市,现在的郑州是完全没有瓦了。住在一个楼里,住在上下楼层,都是互相不往来,大家都可以不说话。有温度、有湿度的意思,就是有亲情、有友情的相伴。有了水泥、森林以后,这些都消失了。在我们的生活当中,这种感情,这种温度、湿度要恢复,要保持,要存留,这是我的一些感慨。今天来,我对这里环境气氛很喜欢,很钦佩瓦库的设计。

  李建森:南丁老师讲的真好,有瓦的日子真好,有回忆真好,因为有瓦的日子有温度、有湿度,并且有诗意弥漫。下面,有请孙荪先生发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