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我们:
品牌服务电话:400-029-0032
对话砖瓦—建筑元素与社会情感实录(二)
来源: | 作者:proa4bbc2 | 发布时间: 2016-06-15 | 181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孙荪(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、文艺评论家):很高兴在今天见到大家,很多有名的建筑界与文学界人士以前都是只听说过,没有见过。今天感觉特别的亲切。这里是一来就忘不了的地方,我跟好多人介绍郑东新区有一个瓦库,十分别致,十分传统,十分现代,是一个很有品位、有想法的人在那里聚会、喝茶、吃饭的地方。

  我们老说商业眼光,我们说商业眼光是为了赚钱,那么怎么赚到各个不同领域人的钱,这是文化问题。今天的题目,提到了建筑元素与社会情感这个主题,我一直在想,来到瓦库以后,想到了什么?瓦是旧的元素,是一个乡村的元素。我也是农村长大的,在我的童年时期,我的姥姥家的村子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,都是青瓦,我的记忆非常深刻。我们通常说的秦砖汉瓦,砖,各式各样的,是基础的部分;瓦,是具有实用性,又是特别具有美的装饰作用的代表性。我们怎么鉴定传统和现代,在瓦库这里我看到了,即使旧的,是乡村的,也是我们民族的,是中国的。同时,在现代理念重新组合,重新结构,重新强调和突出它的东西,具有深刻的现代感。

  我们在瓦库,或者是青堂瓦舍的环境下,特别是有现代保温的条件下,生活更加温暖、更加沉稳、更加深厚,有这样的感觉,它可能找到了建筑的中国元素和现代理念很重要的结合点,我是赞赏中国符号和现代理念相结合的,我们对传统有价值的部分,和我们对新的能够给现代文明所创造的新的东西能够结合起来,我觉得瓦库的建筑元素使用,可能打开中国人目前在建筑上、生活设计上的思路,它的意义不是一个茶馆的问题,它具有普遍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个。

  李建森:孙老师用十分别致,十分传统,十分现代以及更加温暖、更加沉稳、更加深厚,总结了瓦库,以及其中的普遍意义。下面,我们有请周俊杰先生发言。

  周俊杰(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书法家、评论家):我还有一个职称,叫“著名文学爱好者”。在座的各位,除了文学家之外,还有建筑、设计方面,都是陕豫两地的名家。我在想,到底为什么这一波人这么远道而来,到底坐在这儿干什么?我们是在这儿怀旧,看见一片片的瓦,这个瓦库,我已经来过几次了,感觉非常好。但是,我们在这儿开会,大家都是坐飞机、坐火车很远的来到这儿,应该有更深层的意义,我们不仅是怀旧。现在,我们的城市已经可以称为水泥森林了,高楼大厦,全部是钢筋、水泥。作为一个民族来讲,我总觉得如果一个民族传统的东西失去太多,或者是基本都失去了,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。刚才孙公(孙荪)讲到了秦砖汉瓦,还有南丁老师提到的从小在民间长大,生活的方式都有房子、有瓦,我们过去称上屋片瓦,一砖一瓦的观念,赋予中华民族一个很重要的概念,不仅是生活的一项必不可缺的物质,也是一种精神。汉瓦应该说在陕西最多,不断的有学生送给我瓦当,是一种很旧的东西,可能有两千多年了。但是,为什么还要有?它是作为一种物质符号,来承载我们民族的文化,民族的心态、心理,我就觉得很有意义。我们在这儿开会,不仅要唤起一种对历史的回忆,我们要赋予这种物质什么新的精神?如果没有一种传统的、当代的精神相融会,我们一直沉醉于这种怀旧,也没什么意思。我们对这些瓦非常有感情,因为和我们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了。我们民族的东西,和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,并在实际生活当中,也在进一步的结合,我觉得这样很有意义。

  李建森:周老师谈的非常好,怀旧是为了更好的传承,不仅是物态的,更是文化的和精神的,而且马上在设计自己的别墅时,要成为一个具体的实践者。下面,我们有请肖云儒先生发言。

  肖云儒(陕西省文联副主席、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、文化学者):来河南最主要的目的有三个,一个是来学习,第二是来会老朋友,第三是来追寻,追寻瓦,追寻瓦库。中国经历了这么多朝代,我们的生活方式、心理转换这么多次,但是瓦没有变,瓦是一个符号,以静态的形态连结了动态的历史,把整个历史串起来了。在这个意义上,瓦是一个很好的时空联结,我们可以从中读民族、读历史、读个体、读群体。几位老师刚才谈到,瓦还有另外一个意思,有瓦的生活,是现代人类,特别是笼罩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生活的一种理想。瓦里面有物态之瓦,有生态之瓦,也有理想之瓦,其实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符号。因此,我想一会儿在瓦上题六个字:瓦页、书页、贝页。瓦片就是书页,记录了多少文化信息,瓦片又是贝页上的经文,寄托了人类生存的多少理想。我们来瓦库不仅是饮茶,还要品文化,是来过一种松驰恬淡的日子,是行为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