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,是土做的,但是是经过锻打、经过烧结而成的,因此它很像水中之酒,煤中之焦,铁中之钢。我曾经想,瓦有什么意义呢?象征的说,瓦是把人跟天隔开的东西,是天人相分的符号。天人合一的哲学前提是天人相分、天人不分。人还是猿的时候,是没有对天的认识。因此,瓦也好,猿也好,代表着人的独立的主体意识的形成。人,之所以为人,可以说很多地方与瓦有关。
我们一方面在瓦库中怀旧,寻找有瓦的日子,但是瓦库又是创新的。我昨天看了,感到在这几个方面有创新:第一,他把中国的庭外景观移到了室内,是外景之美和内景之美的转化和结合,这是一种现代的方式,当然也有洋瓦和土瓦。由于现代城市的拥挤,它适应了现代的拥挤,第二,把中国庭院的敞亮之美转化为凄迷之美,在拥挤的空间里构造曲折迷离的美,构想和空间利用非常好。中间那个吧台,简直是别出心裁,把空间利用的非常好,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,展示了非常迷离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景观,这也是一种创造。第三,把中国文化的对称之美转化为倾斜之美,主要不讲究中国建筑的中轴线、对称结构,而是在无规无矩中中规中矩,很有意思。方方面面的人士在探索后现代生存空间,后工业时代生存,人们将这种古典元素转化为现代艺术行为的探索,就属于后现代。这是我觉得非常受启发的地方。
在瓦库电梯里写了一段话,说这里是一群有共同精神文化追求的人的聚集之地,这使我感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,瓦库的存在,还有很多其他的存在,以对物质的占有,来划分阶级的时代正在过去,而以文化认同为坐标来聚集人群的时代正在到来。我们现在所谓的族、客、领,是什么呢?不是原来的地主、资本家,不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,而是以文化追求来聚集旅友,,一个大文化时代到来,使这个以文化坐标来划分人群、划分阶层,来聚集人群的时代到来了,所以产生了粉丝团、产生了文化团体。这种粉丝团,已经进入到家庭。前天我的第二个小孙女过百天,我说,我们这个孩子,把姥姥家、爷爷家“粘”到一起,所以小名叫“糯米”,我们是这个小孩的粉丝团,所以叫“糯米团”,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,而且接近现代的生存环境。我们今天的会议是有主题而无边界,类似这样瓦库的存在,传递着很多信息。
李建森:肖老师告诉我们,瓦可以读民族、读历史、读个体、读群体,读不尽,也说不尽,读瓦有多种可能的角度,不同的文化选择都会有各自的文化认同。下面,我们有请李星先生发言。
李星(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、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、文艺评论家、终南学社执行社长):瓦库勾起了我的回忆,我以前住的是村子里砖瓦窑房。从河南到陕西,烧砖瓦的大多是河南人,做瓦的也是河南人。我小时候,喜欢看人家做瓦,工人手沾的都是泥,再用木头上一个钉子,中间可以取掉的,钉子划几刀,大概是一个筒子做四片瓦,清脆的响声,那个旋律实在太优美了。我看到这个瓦,就想到了老祖宗的那种生活,想到了人类以前的居住环境。小时候,印象中还有手工瓦,到了上世纪的50、60年代,就有了工业时代的那种机制瓦,就已经没有手工时代那种瓦的感觉了。到这儿看到我们这种毛坯墙,就想到了我们以前的老房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