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我们:
品牌服务电话:400-029-0032
对话砖瓦—建筑元素与社会情感实录(五)
来源: | 作者:proa4bbc2 | 发布时间: 2016-06-15 | 165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砖瓦作为自身的形态,具有很强的装饰性,它这种几何的小个体,很容易构筑建筑环境里面的视觉秩序感。砖瓦的存在,是以量来存在,绝对不是以个体来存在。量的聚集,本身就能够构成一个环境的秩序美感,这种形态不管怎么构筑,美感都是很有意思的。这种在环境里面所构筑的秩序美感,会容易给人们心里产生平和的美感,这样也对城市环境的人,在城市忙乱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之下的心情,做了一个很好的调解。

  我一直对砖瓦比较感兴趣,这个兴趣在于对传统砖瓦的品质的改变,对它的色彩的改变,过去农耕文明时期,砖瓦是用黄土烧制,烧制温度是800—1000度。我们现在是借助工业手段,包括对一些材料的处理,使砖瓦的温度能烧到1200度,这样就解决了自身的体量和大建筑之间的配比关系,它的品质、工业化的生产,已经在它个体的量的规格上有所突破,也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材料。从陕西和河南两地来讲,都是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定义,我们是尽可能在传统文化里面,找到和恢复我们最优秀的东西。

  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现在思考的,我们如何面对当代城市化的更多年轻人,怎么给他解释和记录瓦的文化意义和它的作用?今天,我就先简单讲这些,谢谢。

  李建森:傅老师对砖瓦的生产流程、烧制工艺、创作理念,都提供了来自一线更加权威的资讯,这种资讯承担了传承的使命,他作为一个陶艺家,努力承担这种使命,这种文化担当是非常了不起的。

  刘克诚(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、博导、教授):今天坐在大家面前,我是来学习的。前面谈的很多东西,我很受启发。我和余老师是多年的老朋友了。瓦库的1—3号都在西安,4号是跳过去了,南京瓦库是6号。一个个这样看过来,这个过程我略微了解一点。在某种程度上,最初的冲动,我觉得有几点对我来说,是我特别欣赏的。

  余平和傅强他们两位既是设计师,又是艺术家,不像我这么辛苦的工作,都是若干年前的事儿了。突然,某一天,尤其是我们余老师,突然把设计公司丢给别人了,我打电话找不到他了。一问,周末在畅游祖国大好河山,今天在这个历史名地,明天再那个历史名村。现在传统的一些东西都消失掉了,越来越被还原了,在那种不太让人注意的角落所看到的东西,这是从余老师的变化看是这样的。

  傅总(傅强),更有意思了,他也是从一个完全在阳春白雪的状态,西安的文宝斋是过去的一个典型代表,是作为窗口对外服务的。从老总的位置上,他突然和一个烧砖瓦的企业家合作,把自己远离城市大都市中心,把自己迁移到农村工作。这个状态,也是很有意思。而且,我知道他有一个习惯,他比我勤快多了,每天早上很早起床,在村里整个走一圈,拣回来一些在别人眼里破烂的东西。有的是砖瓦,也有钢筋、烂钢条、废旧、废气的工具,自己拨弄一下,变成了艺术品上架了。而且好几次,我们到砖瓦厂(现在是陶艺村)。生产砖瓦的工人,他们世世代代的一种习性或者是一种传统,只是把烧好的砖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