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我们:
品牌服务电话:400-029-0032
对话砖瓦—建筑元素与社会情感实录(六)
来源: | 作者:proa4bbc2 | 发布时间: 2016-06-15 | 175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还有一些是砖瓦的废品,烧好的砖瓦是有目的的堆积在那,准备出售,废品其实是非常无目的、不经意的倾倒在某一角落。我们是感觉到有一个共同爱好,发现所有有目的堆放的,不是为了建造,无意识的倾倒在那,展现出的一种美感,打动人的力量,远胜于经过建筑师的手,经过城市化的东西再建造形成的东西。我觉得这个过程,好像持续了很多年,每次到陶艺村,我最喜欢看的东西,主要是去看废料堆。这是一个真实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我觉得瓦库也是大致在这个时期产生的。对我来说,是各位先生看的东西可能有童年的记忆等等,在我来看,他们是把砖瓦工人在废料堆、堆料厂里面获取的灵感抽取出来,放到一个城市的空间里面来。说的简单一点,刚开始是这种东西打动了自己,然后放到城市的某一个空间,也打动了其他的人,这样有了瓦库一号、瓦库二号,一直到瓦库五号。

  这个世界说起来很简单,只有打动你自己的东西,才能打动别人。也要坚信一点,你喜欢的东西,这个世界一定也有其他的人,跟你有一样的爱好。而且,今天坐在这儿的人,我觉得有这样爱好的人品位都不低,而且这个群体很庞大。这是我作为朋友来说,为他们两位有这样的成绩,感到非常的高兴,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给自己的一种鼓励,坚持自己的生活,不能跟着别人的生活去生活,这是我的感想。

  我也是从这点延伸出来,刚才肖云儒老师在谈这个问题,叫后现代时代的生存之道。今天来说,在报刊上、杂志上,尤其是这份杂志(《生活》),是我很喜欢买的。但是,我特别想当着主编的面说,我欣赏这个品位,但是我不喜欢这个豪华。如果以后有人夸你这个杂志不豪华,只是谈品位,我就觉得很好。

  现在谈最理想、最成功的人,在国外早有说法,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把自己喜欢的事情转化成一种产品,让世界上其他人来分享,或者是有同样爱好的人来分享,然后又变成商品,获得了生活资料、生产资料,这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。我是觉得老余现在是最成功的人,是在卖自己的生活,老傅也是在卖自己的生活。像瓦库里面挂的盘子(陶艺),我不知道老傅的东西卖出去多少了!他们不是刻意的每天要做多少东西,也不是必须做什么东西取悦于谁,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。把这种东西能够以某种方式让大家分享,大家也很快乐,这就很好了。

  瓦,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寄情方式,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,材料都是平等的,无所谓贵贱、好坏的。像南老(南丁),你们的记忆是在瓦房的层面,现在的90后都没有瓦房的概念。你们在那种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瓦魂,到处都是瓦的东西,而对于没有这些生活经验的年轻人,他们对砖瓦是怎样的一种认同?瓦给设计师的启示,不管什么理由,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,认真的去玩,把这种东西再晒出来给大家分享,这是很好的。谢谢余老师,给大家能够分享你的快乐。

  李建森:刘院长的角度很独到,主要讲傅老师和余老师的生活方式,生活方式可以改变设计,生活方式是设计的一部分,甚至是设计的全部。还有一点,就是打动自己,才能打动别人。

  马建民(郑州大学设计院院长、教授):接着刘院长的话,谈一点我的感受。今天看到陕西这么多前辈名家大师来河南,很高兴跟大家讨论。设计师,或者说成功人士,玩到最后,你要到什么样的极致?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?我们在追寻什么东西?余平老师,应该从这方面跨了一大步,他在享受工作,也在享受生活,这样是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启发。

  今天这样的主题,是从建筑元素到社会情感,这是非常好的概念。我们作为业内人士,对建筑元素本身的理解,也是多元的,从一个瓦片,一个符号,甚至寺院,或者是一种钟声。同时,建筑本身的一种结构、空间,也是建筑的元素。我们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过程中,可以抓小的元素,也可以抓空间的灵魂。余平老师在这个方面呈现了一些东西,这是让我们很感动的。用这种文脉,唤起情感,用这种符号,来实现我们的未来。这是我的一些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