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,我们撇开瓦库的概念讲,现在的主流设计,可能我们思考分两大类的设计师,一个是商业类的,南京做的比较成功的商场,叫“水游城”,我们跟这个设计师关系非常好,他在国内做了4个“水游城”,商业模式做的非常好。他对建筑硬件,固化下来的东西来做支撑,得到非常好的赢利的时候,也是很成功的设计团队。
今天,我在思考,是不是在走从商业到哲学要找到一个平衡点,这是很多设计师很困惑的方面,也是必须要走的一个方面。瓦库,不是一个博物馆,不是政府要埋单的场所,我们首先要发展下去,要生存。不仅仅是玩,在生存过程当中,要面向社会,面向我们的客户。刚才大家谈到,现在无论是文化层面、经济层面也好,我们首先要探讨一个好的商业模式。我们的瓦库,怎样支撑商业模式,不一定做的像“水游城”一样的市场化、商业化,我们换一个层面去社会化、商业化,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的方式。我希望瓦库能够在哲学和商业的层面,找到更好的平衡点。
第三,我们面对文化和技术层面的探讨或者是思考。我们看过浙江美院王处老师做的一些东西,包括民国的博物馆,我们都是师兄弟,说话比较随便。在一起的时候,我跟他讲,你这些东西拍出片,在很高的学术交流中,也是很棒的。一旦做出大尺度,可以做一个民意调查,对城市的贡献,给人的感受,究竟这些大尺度的瓦库概念,给人什么样的感觉?我说,你可以做一个客观的调研,做一个问卷,至少我的感觉并不是那么好。我想,假如把这一块往下延伸,这也是我们要关注、追求的。
西方建筑,是量的叠加,中国的传统建筑,是数的集合,是平面的,这里面有大尺度和小尺度的概念。
李建森:马老师谈到空间如何支撑商业模式,从商业到哲学必须找到平衡点,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,只要沿着梦想和真诚的道路前进,绝对会马到成功的。
孙华锋(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学会郑州委员会会长、全国杰出设计师):这么多人在这儿,我是相对比较年轻一点。去年我跟余老师接触的时候,很多人跟我说东区建了一个很好的茶社,希望我来看看。大家都是从事设计工作的,这种因素的联系,我第一点想起来余老师做的这个瓦库设计,今天办这个对话也是非常好。
中国传统文学对我们最大的影响,更多的描述建筑,都是可能比较有同感,最重要的我觉得是青山绿水,中国民间传统的形态是这样。现代的建筑,大家更多的描绘是钢筋、水泥的森林,这两个形容的词汇差异非常大,现在大家生存的环境到了什么样的状态?我看了余老师的瓦库,想到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,更多的是代表了中国的思想和超越画面的思想,更多的是一种灵魂的存在。现在的设计,更多的是表达人们的思想。钢筋、水泥的城市,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是不可避免的过程,它没有太多的失误,不管是人,还是社会,都得经历这个过程,才会发现离我们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遥远。老祖宗说的一句话,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这是最贴切的。
去年我们考察一个酒店项目,到上海有一个刚刚试营业的酒店,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做的非常棒。看了很多的酒店,当我们走进上海以后,我觉得很亲近。我问谁做的,后来听说是一个德国人做的。后来我找相关的资料看了一下,为什么我们中国大设计师做不到的,德国人可以做出来。我跟余老师聊未来的生活状态,更多的是我们现代人对生活的思考,更多是我们的设计师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?包括我们对现代的生活,对老祖宗传统的继承,确实是值得思考的。
话说回来,经历过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后,尤其是这个社会开始慢慢积淀的财富以后,回归传统、回归过去,中国人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时代是慢慢到来。为什么在座的很多人,对瓦库有很多的情感,也有这样的认可,我想都是积缘于此。今天借这个座谈会,也是想表达一下我们设计师的思路。过去,我是一个比较激进、比较现代的想法,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开始真正喜欢传统文化,而且越来越觉得有种人情味,带着历史的东西在里面,我觉得它慢慢会呼吸了,是有生命力,这是我最大的感受,可能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思想。我希望今后有更多、更好的像余平老师的作品在中国出现,谢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