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我们:
品牌服务电话:400-029-0032
对话砖瓦—建筑元素与社会情感实录(八)
来源: | 作者:proa4bbc2 | 发布时间: 2016-06-15 | 164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  李建森:孙老师讲的重要东西,只有思想来设计,才能站在高处,走到远处。

  王政强(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郑州委员会副会长、百名优秀设计师):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活动,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和很多名家在一起,特别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一起,我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设计师,比较崇尚创新。我生活在郑州这个城市,看到余平老师设计的这个瓦库,感觉非常好。今天这个活动很有意思,昨天我在出差路上看到一个杂志《新周刊》,是我经常看的,里面有一篇文章《瞪眼豪宅》,我觉得跟我们今天的主题非常像,都是传统的东西,现代人生活的状态。

 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在豪宅里面住,花很贵的价钱,但是周围的大树都是移植过来的,脚下踩的是混凝土。他种的树是没有灵魂的,买的别墅周边的环境不能自己去修剪,那永远是属于物业的。像在北京上千万的豪宅,在里面生活,反映的是现代生活的悲哀。我觉得写的非常有意思。

  我觉得瓦库是非常的亲切,是一个能够让很多人产生共鸣的地方,南老、肖老、李老这些学者,他们小时候的瓦时代,可能我没有经历过,但是我能够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,时间的推移,能够感受到这种传统之美,是对现代生活多么大的推进。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,思维受西方文化影响非常强烈,我们很多的东方人,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可能有更多的自卑感,可能我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。当你看了很多以后,你一定觉得东方的东西一定不比西方差。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,我觉得是软实力。

  现在是瓦库传递一种精神的信息,把传统变成时尚。但是我们得分析一个问题,为什么我们现在喜欢瓦库,如果在20年前,当我们生活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,为什么没有在意,而现在在意了?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,特别是值得现在的年轻人思考。因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跟时代隔离了,这里产生一个社会学的问题。现在我们追寻的瓦,有很多感觉、情调、意境,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拆掉,没有了?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这个城市,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看待,非常重要。

  比如说人口增长,我们中国的现状、大量的生存环境等等,不是说一个瓦房能解决的问题。瓦房解决的是精神问题,但是大量生存的现实,大量的人口要进入城市,城市为了追求GDP,扩大城市的影响,吸引人口进来。大量的人口,带来的生存问题,所有的问题不是瓦库能解决的,是社会的问题,人口的生存和瓦库是有距离的。

  我比较同意马(马建民)老师的想法,包括我们今天搞这样的活动,我们是在关注商业、文化、哲学结合起来,是非常好的,大量的人是不能走形而上,大量的设计师、文学家、作家也好,我们是城市生活艺术的先行者,我们要服务于大众,这是我的一些思路,比较乱。我觉得瓦库的文化非常好,但是不是一个普及的产品。如果现在全中国到处搞的是瓦库,就不会觉得很美了。瓦库,最主要是带着对生活的思考,瓦库是一个起点,我们还会有别的更多的形式、生活方式。我认为,生活是多元化的,这是今天在瓦库带给我的启发。

  李建森:王老师站在时代的角度,站在社会化生存的角度审视,给我们更多的启示。

  王剑冰(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、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作家):瓦库在郑州的时间毕竟不长,但是这个想法和起点很高,很时尚,很现代。而且,陕西和河南的两地建筑学家、作家来进行这样的一次碰撞,让人感到很有意义。因为,河南和陕西这两个地方,在中国是大家瞩目和翘楚的,总是说地上的文物是河南第一?还是陕西第一?地下的文物是河南第一?还是陕西第一?总是这两个省在比较。我们不一定会争,但是我们在一块联合,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。

  我们喝的是一条河里的水,而且都是黄土地,我们生活的基本元素是一样的,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巧合。由此,也可以想象,中国最古老、最原始的生活变成瓦的生活的时候,可能河南和陕西这个地方也是最早的,因为我们的先民最早出现在河南,半坡遗址和大河村遗址都是先民时代的生活。这样想,今天在探讨瓦的话题就非常有意义了。